在使用 OpenAI 的 API 時,一定經常會看到「Token 」這個詞,但是不是很常都不了解 token 到底是什麼、怎麼計算,以及為什麼它很重要。只要你理解 Token 的概念,不僅能幫助你更有效地利用 API,還能避免成本浪費,甚至影響最終的生成效果。而今天,我們將要來全面介紹 OpenAI 的 Token 究竟是什麼?
一、 Token 是什麼?
(一)基本介紹
簡單來說,Token 是一個大語言模型在「處理文字」時的基本單位,就像是我們小學所學到的cm、m、km等單位。它不是單純以「字」或「詞」為單位,而是根據模型的 tokenizer(標記器)把輸入的文本拆解成若干片段。這些片段可能是一整個詞、詞的一部分、也可能是一個符號、標點、甚至空白字等。
(二)為什麼大語言模型不是以「字或詞」為單位
在自然語言中,很多詞可能很長、不常見,或者組成方式複雜。若每一個常見字詞都當一個 token,用不常見的字詞又必須重新建表,這會導致詞彙表爆炸。透過分詞(subword)或類似 Byte-Pair Encoding(BPE)這樣的策略,模型能夠在「效率」與「廣泛性」之間取得平衡。
(三)快速了解文本是如何拆字成Token的
1 . 英文
像是「Hello world!」這句話,會被tokenizer拆成:
- “Hello”
" world"(注意前面空格也會算進來)- “!”
總共大約 3 個 tokens。
2. 中文
像是「你好,世界!」這句話,會被tokenizer拆成:
"你""好","世界"!
總共大約5個 tokens,中文常常一個字就是一個 token,但有時候像「世界」這種常見組合會被當成一個 token。
二、在使用 API 時,「 Token 」 常在哪些情境下被看到?
(一)輸入 (input) & 輸出 (output)
當你發送一個 prompt 給 OpenAI 的模型,prompt 裡的每個 token 都會被計算為「輸入 token」。模型回覆(response)中的文字,每個 token 是「輸出 token」。這兩者總和會影響上下文長度限制與計費。
(二)上下文窗口(context window)
模型最多能看 or 處理的 token 長度是有限的,這個限制稱為 context window 或者 token limit。若 prompt 太長 + 回覆預期很長,就可能超出模型所能處理的 token 數。不同模型的 context window 不同。舉例,新的 GPT-5 家族支援 長上下文,能處理非常多的 token,以便於處理像是大段文章或對話歷史。
< 延伸學習 > ChatGPT-5是什麼?全面解析邁向AGI的AI新技術
(三)影響大語言模型運作的效能
因為 OpenAI 是按 token 使用量來計價/限制的,所以每多一個 token,就可能增加費用。prompt 若太冗長、不必要的重複,會使輸入 token 數增加。輸出 token 若期望很多(例如讓模型生成大量文字),也會造成成本上升。了解 token 怎麼算,能夠幫你設計更有效率的 prompts,與控制成本。
三、 要如何在使用 API 時知道 Token 數,以此來降低成本?
由之前的例子可以知道, Token 常常是一個詞的一部分或包含標點/空格,所以「字數」與「詞數」與「token 數」間並非一一對應,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估算法則與經驗值:
(一)快速估算
- 英文:1 token ≈ 4 個字母 ≈ 0.75 個單詞。 👉 100 個英文單詞 ≈ 130~150 tokens。
- 中文:1 個中文字 ≈ 1 個 token。 👉 Emoji、符號、空格:幾乎一定會算成 1 個 token。
此方法適用於需快速抓費用、上下文限制的情境。
(二)使用 OpenAI 官方工具 — tikenizer
OpenAI 官方有提供了 Tokenizer Demo。方便使用者快速了解目前文本的 Token數。
操作方法很簡單:
- 打開網站
- 貼上你所製作的文本
- 工具即可顯示文字被拆解成哪些 Token,並且列出總數
此方法使用合於需快速試驗、沒有要寫程式的人。
(三)API 自動回報
當你使用 OpenAI 的 ChatCompletion API,回應結果裡會帶有 usage 欄位,包含:
prompt_tokens(輸入的 token 數)completion_tokens(輸出的 token 數)total_tokens(總 token 數)
JSON 範例:
"usage": {
"prompt_tokens": 12,
"completion_tokens": 24,
"total_tokens": 36
}
此方法適用於需自動計費或監控成本的情境。
四、如何在使用API 時優化Token 的使用?
(一)精簡 Prompt
- 刪掉贅詞:避免「請你幫我」這種多餘開頭,直接下指令。
- 避免重複:不要把相同的資訊複製貼上多次。
- 使用標題/項目符號:讓模型更快抓到重點,也減少句子冗長。
(二)善用上下文管理
- 摘要歷史對話:不要把整段長對話每次都塞進 prompt,改成人工或程式自動做摘要。
- 引用文件要節選:丟完整文件會爆 token,應先用檢索(如 RAG)只取相關片段。
- 系統訊息簡潔:System prompt 越長,成本越高,建議精煉成最小必要指令。
(三)選擇合適的模型與格式
- 選模型:若任務不需要 GPT-5,改用 GPT-4.1 mini 或 GPT-4.1 nano,可以省 token + 成本。
- 輸出格式精簡:若只要 JSON,避免要求模型生成過多文字解釋
(四)控制輸出長度
- 設定
max_tokens,限制模型輸出的 token 數。 - 若只要短答案,提示詞可以加上:「回答不超過 100 字」或「簡答即可」。
五、為什麼了解 Token 很重要
- 成本估算:API 用量通常是以每一千/百萬 token 計價,知道你的 prompt + 回應大致 token 數可以預測花費。
- 防止超限:如果輸入 + 回應超過模型的 context window,可能會被截斷或者導致錯誤。
- 優化 Prompt:精簡提示內容,把重要資訊放前面,減少冗詞,能有效節省 token。
- 效能與速度:處理更少 token 時模型回應會更快,也更省資源。特別是當應用部署量大時(high throughput)的情況下,token 數的差異會放大成本與延遲。
六、Token 所產生的議題 & 未來趨勢
(一)長上下文能力提升
OpenAI 新模型(例如 GPT-5 系列)在 context window/token 處理最大長度上有顯著的提升。這意味著未來可處理更長文章、對話、文件等,而不必過度拆分或做預處理。
(二)Tokenizer Bias
有幾篇研究指出,tokenizer 在處理不同語言(尤其是低資源語言或形態複雜語言)時,可能帶有偏差(bias)。這些偏差會影響模型的準確性、公平性與成本。
因此未來會開始著重於 要怎麼設計出對低資源語言更公平、token 化效率更高的 tokenizer?或是讓 不同語言的文字拆 token 的「成本」(token 數與計算量)比較接近,避免某些語言被「token tax(token 稅)」壓得太重等問題來發展。
< 延伸學習> Do All Languages Cost the Same? Tokenization in the Era of Commercial Language Models
(三)Tokenization 在容錯性 (robustness) 上的問題
Typographical errors(打字錯誤)、格式變化等會對 subword tokenization 有很大影響。例如文字中有拼錯、大小寫不一致、標點或者空格差異,都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 token 拆法。這影響模型表現穩定性。
< 延伸學習 > Tokenization Falling Short: On Subword Robustness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
(四)「Token 減少 」不只是帶來效率提高的優點
除了用來降成本或加快推理速度,token 減少也被認為可以提升生成模型在長文本處理上的一致性 (coherence)、減少「過度思考」(overthinking)、甚至減少幻覺(hallucinations)出現的機率。
七、結論
Token 是 目前 OpenAI 模型處理文字的最小單位,不等同於字或詞,而是依照 tokenizer 規則拆分,可能是一個字、一段詞、符號或空白。而只要你掌握了 token 的計算方式,將有助於預估 API 成本、避免超過上下文長度限制,並透過精簡提示與控制輸出長度來優化使用效率。
常見問題(FAQ)
Q1:Token 和字數有什麼差別?
字數是人類閱讀時的計算方式,但模型是依 token 拆分處理。英文大約 4 個字元 ≈ 1 token,中文多半 1 個字 ≈ 1 token,因此「字數」和「token 數」不一定相等。
Q2:為什麼要計算 token?
因為 OpenAI API 的收費和上下文長度限制都以 token 為單位。知道 token 數可以幫助你控制成本,避免超過模型可處理的範圍。
Q3:如何精確計算一段文字的 token 數?
可以用 OpenAI Tokenizer Demo 線上測試,或在程式中使用 Python 的 tiktoken 套件;另外,API 回應會自動回報 usage 欄位,包含 token 數。
Q4:不同語言的 token 數會不一樣嗎?
會。中文、日文等語言常常一個字等於一個 token;英文則是常見詞一個 token,生僻詞可能被拆成多個。因此同樣長度的句子,用不同語言輸入可能產生不同的 token 數。
Q5:不同模型拆的 token 數會相同嗎?
不一定。不同模型可能使用不同的 tokenizer,同一句話在 GPT-3.5、GPT-4、GPT-4.1 甚至其他廠牌模型(Claude、Gemini)中,token 拆分方式都可能不同。差異會影響 成本估算 與 上下文長度計算,因此建議使用對應模型的 tokenizer 。





